
浅谈方舟子事件
方舟子凭借铜牙铁齿和令人震撼的侦查能力在文学界掀起了一场打假的风波,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愤愤不平,也有人心惊胆战,但更多的人就事论事,处于既不稳定有自相矛盾的立场。
当今社会虚假风,名誉风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打假”行为成了一种时尚、无私、英勇的象征。方舟子事件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他发21条微薄揭露唐骏学历造假,接着又把肖传国有礼的请进了监狱,在网上不惜粗言与周立波公开对骂,之后又指出叶菲获美国总统奖与事实不符,对王小波、诗人海子、童话大王郑渊洁等进行批判。不断有人在方舟子的金箍棒下成为炮灰,名人怕被他盯上,学者怕被他列入黑名单,方舟子打假确实在学术界起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一旦被方舟子曝光有不良记录,刨根问底式的盘查会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身败名裂。
打假的时间层出不穷,打假的力度越来越大,但其现实意义到底有多大呢?如此与公对战的价值在哪里呢?打假的动机又是否单纯呢?在我看来,方舟子打假有一定威慑作用,但意义不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甚至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打假总是一个冲动的过程,方舟子冲动的解了一时不满,人们冲动的痛快了一回,接着,某人因为冲动被诋毁的一无是处,依靠打倒别人使自己站起来总是,不值得推崇的,尽管这其中并没有出名、报复在作怪,
如果人人都处心积虑揭发别人错误,那社会还需要向前发展吗?文明人跟野蛮人的区别又在哪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又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呢?虽然信用是首要的东西,但任何错误都有它改正的机会,不能因为人家有名有利,手无缚鸡之力就把人家打得落花流水,错误扩大100倍之后,功劳就被淹没了。如此蛮横、守旧的打假,方舟子是理智的吗?一件事打着正义的旗号就是绝对正确的吗?一个人因为曾经的一失足被怀疑如今的成果与贡献是公平的吗?答案肯定不是绝对的。
1、王小波事件
就拿方舟子打假王小波事件来说,王小波一直是我喜欢和尊重的作家之一,他与妻子李银河都是众人皆知说正话、做正事的人,在国内十分受人尊重。方舟子发表文章打击王小波先生成名之假、立论之假、爱国之假,我表示深感可笑而无奈。方舟子在开篇就出言不逊的说:“对于文人来说,早逝时而乃是成名捷径。”我也想说:“对于一个无名小卒而言,童言无忌也是一种引起围观的方式。”
王小波辞退美国教授职位,回到国内著书立说,用诙谐讽刺的口吻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映与批判,其怪才风格深受人们喜爱。一个作家如何成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如何给现实带来积极向上的意义。方舟子说自己对王小波之名前所未闻,对其有潜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大加讽刺,我觉得那只是他本人孤陋寡闻罢了,既然有人认为他有潜力,那么他自然是有实力的。
方舟子还放话王小波先生的作品在鲁迅先生作品面前完全不值得一提,那我就浅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王小波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实质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他们看待问题的侧重点自然也不同,
尽管他们在文笔风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措辞犀利,诙谐幽默。但鲁迅面对的是国家,王小波面对的是现实社会,鲁迅反映的是国家层面上时代的问题,王小波反映的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矛盾,但我们不能说,王小波的立论就不值得一提。现如今,国家日益强盛,关乎国家命运的问题早已不复存在,当务之急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鲁迅反映的吃人问题让人深思,但方舟子的咬人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王小波与方舟子,一个靠思想、靠作品,一个靠投机、靠蛮横的逻辑,谁轻谁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2、我也揣摩方舟子心理
方舟子确实很有才,很有见识,也很有学识,满腹经纶,能言善辩,是个人才,但他缺少了一些东西,比如说德,比如说礼,比如说谦。中国人向来注重以德待人,以诚待人,方舟子在很多场合言语是不敬的,粗鲁甚至是野蛮的,其在网上发表的一些言语确实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有些无理的投机逻辑也确实是难以取信于人。就看方舟子与周立波在网上公然开骂,本是非义之争,何必大打出手,两人恶语对骂让人汗颜。
方舟子显然是一个拥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技巧的人,任何一个领域的存在都会有它疏漏的地方,他选择了一个更为单纯的环境——学术界,确实假学历,论文抄袭现象让人发指,需要有人把它们揪出来。没人会反对这种做法,但方舟子的方式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打假的方式有很多,他为何要选择互联网,通过这种迅速的传播途径,他究竟想达到怎样的效果,提高自己知名度?迅速毁掉某人?顺应当今社会推崇批判的大流?达到一定程度的警醒效果?掀起某种热潮?谁都不清楚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目的是否单纯。
他敢于公然对抗如此巨大的压力,敢于批判社会知名人士,这种大无畏的做法是否真的值得推崇,人们真的在他的警示下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而不是在一旁瞎起哄,谁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看热闹,看笑话,等待别人悲剧发生的占了大多数。至于他是否受商业化、政治化的驱使,更无人知晓。
方舟子还可以打倒多少人,他是把打倒别人看成职业,还是兴趣,还是真正出于对社会的责任。
在方舟子事件中,还有另外一种普遍的现象,发表坚决言论的都是小朋小辈们,那些墙头草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假事件中乐此不疲的随风摇曳,他们不关心打假的意义在哪里?打假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他们只看到某位名人又被打倒了,谁的作品又是抄袭的,之前的信任顿时都枉费了,然后开始宣扬诚信可贵,大力打假等口号。
中国仍是鲁迅先生笔下所描述的吃人状况,大人吃小人,强者吃弱者,吃不了人,反咬一口也是痛快的,中国人的随大流似乎已成了一种风气,三人成虎不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么?
看待方舟子,我佩服他的勇气,但总感觉他像个不懂礼貌的小丑,看待方舟子事件,我赞同这种行为但反对这种方式。
有句话不知合适不合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好的事情点到即可,揪着不放就显得小心眼了。每个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轻信别人的一席之言。
还有,教授是不会在评论后面写跟帖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