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姓氏泪
姓氏,原本是老祖宗留下的氏族的代号。上溯到黄帝铸鼎祭天时代,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赢、姒、妊、妘、娮、姚。没成想,后人随着进化,已经把它扩大演变成百家姓、千家姓啦。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度,在分分合合中,民族不断融合,五代十六国时的汉人北伐穿胡装,胡人南侵从汉俗,就失去了原有民族的本来面目。打从周天子封疆裂土,分封子孙,其后代多以封地为姓。直到唐朝,皇帝一高兴,就把自己的姓赐给立下战功的异族人。满族打入关内,接替明朝做了统治者,而他们的后人就开始着汉服、习汉字、说汉语,直至今日,许多满族后裔也随着汉族姓氏,简化了原来的繁琐长姓。
其实,姓只是个代号,诸葛亮字孔明,曾有人误认为孔就是诸葛亮的姓哩!共和国的创始者毛泽东在延安为了斗争也曾改名姓叫李德胜,鲁迅也是随母姓,却少有人知道他真实的大名是周树人。
每一个姓氏宗族人,都会以自己宗族中的名人而自豪。但成为名人却要靠不懈的努力与进取。天下人中首推李姓,尤以唐王李世民最为出名,王姓次之,而天下皆称王孙贵族,张姓居三,而张姓中最大的名人是谁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国人最为尊崇的玉皇大帝!
人们把自己的姓氏看得很重,以至于倒插门的男人在自己的子女选择姓氏时一直很较真。而我身边的西水头人却颇为不解:为什么古今编写的《百家姓》、《千家姓》、《辞海》、《辞源》等均没有建姓记载?翻来翻去,也真是奇啦。直到前不久读了好友建胜民先生的文集《龙头山作证》后,才找到答案。
西水头村建氏族人从先人遗留下的物什中,找到了源——从寻找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后的下落中揭开了谜底:朱元璋建立明朝,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诸子分封各地为王。朱标太子不幸病故,朱元璋又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薨,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他听了谋臣建议,削藩剥夺叔父王权,引起镇守北京的四叔父燕王朱棣不满。1401年即建文3年,燕王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向明朝国都发动进攻,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攻入南京,皇宫起火,朱允炆便“不知所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仍是历史疑案。有人说,皇宫失守后,建文皇帝引若干亲随从地道逃出,流落民间,仍屡遭追杀。坐上永乐皇帝大位的朱棣又派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不得已,决定以在位时年号中的“建”字为姓,辗转流离,落脚豫西,在灵宝东塬南端干旱缺水、人迹罕至的塬头沟壑间定居下来,使后代得以繁衍、生息、延续。
除了建姓人当年是为了躲避追杀外,还有因连年战争、频发的灾害、不断迁徙而造成的许多人家的姓氏更改,以至于有很多人对于自己原本姓什么,祖籍何处,因何至此,至今也说不清、道不明。
无论大姓氏族,还是小姓人家,在那个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曾有过文明与进步,也不乏愚昧与落后,每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或凄凉、或悲壮、或轰轰烈烈、或启齿难言。历史在日月轮回中,翻开了新的一页,建氏一脉不必再躲躲藏藏,可以大气凛然地认祖归宗啦。姓作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已成为地球村中的大家庭。有材料统计,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达2.2万多个。
上古三代,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的。从汉代开始,姓氏方才合而为一。现代我们华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尤其到了近代,国贫民弱,人们不得不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姓氏经历了风风雨雨。随着祖国的富强和繁荣,姓氏也要与时俱进喽,讲家史,续家谱,从一盘散沙到聚沙成塔,凝聚起全世界华人的智慧与力量。姓氏,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亮点,历经数千年演绎、发展,内涵更加丰富。随着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不少姓氏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新的姓氏则在时代的进程中产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纽带。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