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抄袭”

戏说“抄袭”

叶脉杂文2025-04-21 04:24:18
第一次听说“文人相轻”时,很不理解,连同一起牵出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真有种“初涉江湖”的迷茫。慢慢的,长大了,看的字多了,写的字多了,知道了字以外的含意也多了起来。那份迷茫却有增无减。 单说这看

第一次听说“文人相轻”时,很不理解,连同一起牵出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真有种“初涉江湖”的迷茫。
慢慢的,长大了,看的字多了,写的字多了,知道了字以外的含意也多了起来。那份迷茫却有增无减。
 单说这看字和写字:
从前,从上学的头一天起,就知道字是要写在本子上的,而那本子是纸做的;看的字是印在书上的,而那书也是纸做的。老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做人要诚实”,“抄袭很可耻”。
现在,时代变了,写字大多是用键盘敲打到电脑里;看字也大多是“电子书”、“百度一下”。而学校里的教育依然少不了“做人要诚实”,“抄袭很可耻”。
电脑和网络带来的便捷一下子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小了。昔日的“家书抵万金”在网络时代变成了鼠标的轻轻一点那么简单。以前的事后一天、一周甚至于几周、几个月的“新闻”也会“震憾人心”,如今只须几秒钟,一切上传成功,成为“地球人都知道”的事。
于是,关于写字,关于看字,平添出许多事端。原来工工整整的在纸上写小楷、爬格子的辛苦被键盘那几声清脆的响声轻松解决;原来的查阅、抄录、再查阅、再抄录被简单的复制、粘贴所替代。
于是,问题出来了。
以前用手在纸上一笔一画的写字的时候,如果是自己写错了,改,再写,实在不行了,斯掉,重写——那叫辛苦和执着。如果是看到对自己有用的好字,也马上写在纸上,抄在本子里,作为日后的“参考资料”。无论怎样,自己写的字和抄录别人的字是不会搞错的,即使有时会一起出现在自己写的满满的一页一页的纸上也有办法让看字的人分得清哪些字是自己写出来的,哪些字是抄录、引用别人的。那时的抄录和引用都是怀着一种敬仰,就差一叩首二叩首的拜谢了。
如今,那些老土的办法没人再去理会,无论是自己写的,还是想找些现成的名言佳句,都变成了手指的轻轻一动,屏幕上的快速录入、复制、粘贴及编辑、整理。好快啊,但有时快得让写字的人弄不清楚哪些是自己写的,哪些是自己复制的,哪些是编辑整理过的,反正已经是网络时代了,一切都变了,也不必太老古董的去“叫真”了。
慢慢的,尝到了复制、粘贴甜头的一些聪明人就有了个想法:同样是手指在电脑前动,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上敲比复制、粘贴慢得太多了。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复制、粘贴。自己文档里存的字用完了,再写新的字很累,尤其是那灵活的脑子啊,不想再浪费在复制、粘贴以外的辛苦上了。于是,有的聪明人就把“百度一下”演绎到了极致。
有的聪明人聪明得还不够彻底、不够坦然,百度了不知多少次,一个词,一句话的复制、粘贴,然后用自己偶尔的键盘敲击连成“自己的新作”;有的聪明人比较开化,把张三换成李四,把早上改成黄昏,把男人变成女人,于是,“又一篇新作”宣告问世;而有些智商极高的“智者”,不需要复制、粘贴以外的任何功能,只须把别人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的“全盘拿来”,哈哈哈哈哈……还庆幸自己的“聪明绝顶”。
写到这里,我也同那极聪明的人一起笑了,如同在看一场古老的滑稽戏:那个拿着一片普通的树叶的“聪明人”,以为自己手中的真的是“隐形草”,真的以为别人看不见他了,就在众目睽睽下,上演着“跳梁小丑”的可悲、可笑和可耻。
既然是“文人相轻”又何必去拿人家的文字来装自己的门面?既然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什么做文不能象习武那般潜心修炼,以达到那“登峰造极”的境界呢?既然深知复制、粘贴的好处,又何必“多此一举”的把别人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
相信,那些聪明人也一定受过“做人要诚实”的教育,更深知“抄袭很可耻”。那为什么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其辩解的理由如下:
一时弄糊涂了,错把别人的字和自己的字搞混了,实在没有办法分得清了。
好的文字都让别人先写完了,没有办法,只好拿来那些我也想写出来的好字权当成自己的吧,谁让别人抢先写出来了呢,如果别人不写得那么早,那么快,我或许能写出比这还好的字呢。
所谓写字的是疯子,看字的是傻子,我就索性疯得更彻底些,反正那些看字的人比我傻!
……
呜呼!哀哉!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