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湎酒,口诛笔伐

为政湎酒,口诛笔伐

三小戏杂文2026-05-24 16:22:16
周文王在《酒诰》中说:“有正有事,无彝酒。”意思是说有官职,有事做的人不要常喝酒。可见为政为官不湎于酒的训诫早已有之,现在也仍有人这样说着。当官的人不同于一介草民,因为他权握一大家,或一国家,经常喝酒

周文王在《酒诰》中说:“有正有事,无彝酒。”意思是说有官职,有事做的人不要常喝酒。可见为政为官不湎于酒的训诫早已有之,现在也仍有人这样说着。
当官的人不同于一介草民,因为他权握一大家,或一国家,经常喝酒而致醉,就会乱了大家尺度,甚至朝纲政纪。想当年,大禹面对美酒曾断言:“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还真让他老人家言中了,有不少的皇上为他这话做了证明。但喝酒能丧国、卖国、辱国者必不是一般的酒徒,这得有资格。可见官愈大或者说权愈大,就愈不能沉湎于酒。孙权有次酒后要杀虞翻,被人劝止。酒醒后孙权知道错了,并对手下的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要说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孙权还算个明白人,下了这道“酒后圣旨不圣”的谕令。如果是不喝酒,恐怕说要杀谁还是要杀的,这是“领导决策”。现在杀人当然不是哪个人的意愿了,但在其它方面仍同理可证,即便小到你酒后说杀只鸡,也与孙权的杀人异曲同工,五十步和百步的关系。
南朝的刘玄明,为官期间政绩卓著,有人向他讨教秘诀。他说:“作县令的人,每天吃一升饭,不饮酒,这是管好政事的第一良策。”“吃一升饭”自不必多说,补充热量填充体能,“不饮酒“自是为了避免酒后失言败行、荒废政事。可见”多吃饭少喝酒才是好官,古今皆然。但细忖起来,做一个好官,除了这“第一良策”之外,自然还要有第二的勤政,第三的廉政,第四的能力,第五的领导艺术等等诸如此类的综合素质。每天仅会吃一升饭的人不一定就是好官,有可能是饭桶而已。
酒多言失。管仲与齐桓公一起喝酒,管仲饮一半倒一半,桓公自然“察而怪之”。管仲说:“臣闻酒入则舌出,舌出则言失,言失则身弃,与其弃身,莫如弃酒”。管仲何许人也?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领导敬你酒你还敢不喝?还胆敢倒在地上?但这话桓公觉得在行,我们觉得也不错。只不过酒倒在地上确是有点可惜了,不喝就不喝呗!
酒多神丧。楚恭王伐晋,败后欲再战,急召大司马子反,可子反却喝得大醉不能议事,恭王叹道:“天败我也”!遂处死了子反,这里且莫说缺了子反楚恭王的能耐哪去了,但在子反却是失职,丧命也是活该,这样的“醉卧沙场”是让人笑话的。
酒多行败。李白醉使高力士脱靴,这不是蔑视而是戏弄“领导”,或领导“秘书”,高力士便进谗言于杨贵妃。每当皇上要提拔李白时,贵妃便从中作梗。李白虽潇洒于文坛酒场,但却失宠于仕途官场。他不想为官,其实即便想,也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儿,如果李白醉后给高力士“拾鞋”,那结果恐怕会另一样。
聪明的官们总是善于利用酒,不少的地方说过。今追记一则以示本题。秦穆公伐晋时,大军开到黄河边,想犒劳军士而只有一杯酒,秦穆公便把这杯酒投到黄河中,让全军共享,结果全军都喝醉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醉”的是哪门子。
现在的官场上,喝酒也是不可回避的一项内容,仍是沉重的。有民谣说:“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最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可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干部快调走”。其实放心什么?放心让他喝?培养什么?培养他的酒量?调走调哪去?去啤酒厂么?最近又有人说:“中国十三亿,难得聚一聚;辽宁四千二百万,难得一起吃顿饭;酒是爹,菜是娘,喝死总比枪毙强”。为官的被枪毙,也许是腐败行为东窗事发,但喝死也难说就不是腐败!是以为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