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说造就一个大产业

一个传说造就一个大产业

家将散文2025-05-20 17:45:07
沾化冬枣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三百年前就有冬枣种植。在冬枣研发基地,我们看到一棵具有三百年树龄的枣树王,足有一搂抱粗,树干弯曲苍劲,枝叶郁郁葱葱,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注视着那片冬枣园,那里都是

沾化冬枣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三百年前就有冬枣种植。在冬枣研发基地,我们看到一棵具有三百年树龄的枣树王,足有一搂抱粗,树干弯曲苍劲,枝叶郁郁葱葱,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注视着那片冬枣园,那里都是他的子孙后代。
传说在古代,天宫有个叫娃的仙女,下凡来到沾化县一个乡村,变成了一棵冬枣树。由此而来,该乡镇就叫“下洼(娃)”镇。于是,这个乡镇就成为冬枣的故乡,繁育冬枣的基地。
其实,在计划经济时期,也不是没有冬枣。沾化县地处盐碱地,种任何庄稼都不长,年年灾荒挨饿,经常有农民出外逃饭。即便有农户家里种有冬枣,也没发现它的经济价值。饭都吃不饱,谁还想到冬枣呢!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沾化县开始推广种植冬枣,一斤能卖到120元。由此,县委县政府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冬枣。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沾化县冬枣越种越多,比种棉花和粮食收入要高好几倍,成了经济作物。于是,沾化县建立了冬枣培育基地和研究院,每年都投入资金加大研发力度,冬枣矮化也获得成功,改变了枣树长得高不好采摘的缺陷。
在我们的印象里,枣树是高高的,秋天的枣是红彤彤的。而今天看到的冬枣树,却是低低的矮矮的。冬枣矮化,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品质,果农也好采摘了。
让我想不到的是,沾化冬枣是一片绿色海洋。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在枣乡,有一片园子是枣树,另一片园子还是枣树。在鲁北大平原上,在黄河两岸,那一片绿色的植物是枣树;那树上挂着青红相间的果实的,定是沾化冬枣。
今天,冬枣不再是孤零零的树木,而是一片绿色的果园,更是一个能使沾化县人民发家致富的产业。十几年前,我来过沾化县,那时该县还没脱贫,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整个沾化县找不到一个三星级宾观馆。而今,新县城在徒骇河畔拔地而起,道路整洁宽广,楼堂馆所一应具全。
由于经济上的翻身,万元户不算富,在沾化县冬枣博物馆看到一个资料,年收入50万元的有30户,年收入20万元的有3万户。据县委宣传部长王立忠介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071元增长到2011年的8748元,今年将超过1万元。
变化更大的是人民的精神面貌。沾化人民喜气洋洋,不用开工厂,不用造工业品,冬枣就是无烟工厂,冬枣就是价值不菲的商品,说到底,冬枣就是给沾化老百姓送钱的银行。
要了解沾化冬枣,必须近距离看一看,尝一尝,毛泽东早就告诫我们: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要亲口尝一尝。当我们走进枣园,低下身子钻进枣树丛里,就会闻到一股清香,甜丝丝的,蜜滋滋的,沁人心脾。每棵枣都有自己的品格,有的脆甜,有的香甜,有的掉到地上就碎。
枣农给我们每个人一个柳条编的花篮,里边垫着红纸。我们边吃边摘,一会儿就摘满花篮。原以为我们要付钱,也做好了付出金钱的准备。但枣农就是坚持不收钱,执意要送给我们尝一尝。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沾化人民的勤劳善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枣园,那些熟得最亮,红彤彤的冬枣,都在高高的树顶上。凡是红的一面,都是采光的一面。枣农们也发现太密的枣树结果不多,也不够甜。因为太阳照不到它。由此可见,阳光对于人类是多么重要。人活着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植物亦不例外。
当地人也告诉我们,任何品种栽种时间长了,都会退化,玉米是这样,小麦也是这样。不然,农业部门就不会每年拿出那么些资金投入农业科研,不断推出新品种。
九十年代,沾化枣农一味贪图产量,枣的味道就不如以前,皮也厚了,甜蜜度也差了。最后还是县里科研推出“冬枣2号”,才改变局面,保证了质量。
现在,市场上卖的大都是“冬枣2号”,新的品种“冬枣3号”也已经研究种植成功了。今年的冬枣收购价是每市斤7、8元钱,“冬枣3号”要卖到30元1市斤。枣农的收入会再提高一些。
如何识别真假冬枣?这是喜欢吃冬枣的人们最关心的事。枣农告诉我们:真正的冬枣要到枣园来买,童叟无欺,如假包换。真的冬枣,像小苹果,圆润光滑,吃起来脆甜如蜜。而且真冬枣要到10月中旬才熟透采摘。在这之前卖的或者是摘得早了,或者是假冬枣,反正都不算是真冬枣。
如果有人要问冬枣有何营养价值?当地枣农也许有些夸张,说冬枣含维生素c最多,是苹果的70倍,梨的140倍,被称为“活维生素丸”。几个晕车的女同胞,吃了冬枣不晕车了,这却是事实。此外,沾化冬枣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维生素e以及钾、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防癌功效,其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中医介绍:每人每天吃上五颗大枣,保肝养肾,健脾健胃。美国俄勒岗州大学园艺农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鲍依尔品尝冬枣后,称其为“世界第一果品”。
当地官员告诉我们:沾化冬枣从农家庭院走向大田、从56棵发展到50万亩,历经20多年长盛不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种植、旅游、加工、销售于一体、一二三产协调互动的现代化综合产业体系,成为沾化最具特色的富民水果产业。
一个产业使贫困县脱贫致富,一个产业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沾化县是一个特例。在这里,我们看到黄河三角洲开发走生态农业的路子的模式,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潜力巨大的新沾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