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淀在心底的一段记忆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一段曲折的心路历程,分明是温暖而又美好的时光,我却想方设法努力去遗忘。终究是忘不了的。再回首时,心已复归宁静,那来时的路上依然风光秀丽、清新淡雅,我的眼中依旧盈满感动与感激的泪水……
在我的百度空间有一个搜藏链接汇总。这是很久以前自己精心制作的一部个人文集,我一直非常钦佩的芦阳老师的所有文章都在里面,共50余篇,当然这也仅限于自己在网络中所能见到的。当我再次打开那些久违的链接,我便又回到了当年那个再熟悉不过的文学贴吧,昔日的美文连同已逝的时光再次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我逐字逐句地读着,那么亲切,那么温暖,似乎又懂得了更多。
不会忘记,七年前,我这个之前与文学根本不沾边的人偶入散文吧,并从那里开始鬼使神差般地热爱上了文字。
原来的我很孤僻很自卑,我的爱好很少,朋友也很少,没有做过一件自认为很漂亮的事,从来不敢相信任何人,总是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总是把自己的真心锁得死死的。然而,在散文吧里我读到了很多真诚的文字,也看到了很多真诚的互动,感受着文字独有的魅力和人与人之间淡淡的温情,我渐渐喜欢上了那里,并注册了网名也试着发文。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写作经验,完全是跟着感觉走,而且在表达上也很吃力,我的第一篇习作《我的老爸》几经修改后被我忐忑不安地发至散文吧,结果很快得到了吧主的回应,并意外地得到了加精鼓励。看着文章标题后那个红红的“精”字,我异常兴奋,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很长时间里第一次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我一直恨自己太笨,手脚笨拙嘴巴也不好使,而与我同龄的同事却是那么机敏能干、能说会道,相比之下我的郁闷可想而知。那个红红的“精”字对我来说格外珍贵,那是一种难得的肯定,说明自己并非什么事都做不好;那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激励,我决心以这点小小的成绩为起点,潜心文字,努力学习,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走出一条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学之路。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彻底排除心中压抑已久的阴云,我开始刻苦钻研文字了。当时的散文吧人气颇旺,非常活跃,也有不少高水平的优秀作者。我认真阅读高手们的文章,并积极回帖评论支持,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同时也特别期盼着有人能指点一二。这时,我发现吧内一位老师的名字总是格外吸引我的眼球,他的文章视界开阔、内容丰富多彩且文化底蕴深厚,优美随意的文字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他就是芦阳老师。
还记得我读到的芦阳老师的第一篇文章《晨昏园》。文中写道:第一次进这园是因为一只麻雀。它是一只提前出窝的小麻雀,不会高飞,象老鼠一样从园外的路上往里跑。我追到园里,抓住了它。它眼里流露着极度的惊恐,嘴角嫩黄。我把它放在花丛深处,以便不让人发现。
我想能如此爱护一只小麻雀,作者肯定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可是后来作者还是发现那只小麻雀被人踩死,于是有了下文:“我把它埋在一丛花草下面,过些日子,那花开出了极盛的一簇,嫩黄色,如同那鸟的嘴角。”非常简洁的语句,却让读者看到了真切的同情与悲悯。继而作者感叹道:“它是一只勇敢而不幸的鸟。天的诱惑使它过早放弃了窝的温暖。它太想飞,却没有把握好飞的时机。这是一个美丽而致命的错误。”这时,小麻雀已不再仅仅是一只小鸟,而是普遍意义上的生命,这是生命对生命的思索与慨叹。“花的香气袅袅的飘起来,像那只鸟嫩黄色的灵魂在飞翔。”如此富有诗意的幻觉,如果只是做作地表现对一只鸟的哀悼与追思,我敢说无论如何都不会写得出这般感人的佳句。
仔细阅读,我发现作者是那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写道:园中最潇洒的飞翔是一只蜻蜒的秋舞;最不潇洒的生命是蜘蛛;蟾蜍是园中的一位智者;最让人敬佩的一种花长在假山下的水泥池里。针对每一个评判,又都以简练而又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那种对生命深层的探知以及精美的表达令人叹服。
此文的结尾如此总结:园中事物细碎的变化,常让人想到生命中许多流动的细节。往往就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平凡生命的丰富与生动。在纷繁的忙碌中认真地体味那些细节,是一种生命的自觉。平凡的生活象是一列火车。我很难拒绝和许多人一齐挤上那列车,但我要努力寻找一个临窗的座位,让自己能从拥挤嘈杂的车厢里常望到外边的风景。因此也望见心里的风景。
老实说,这篇文章在当时就深深打动了我,它让我看到了自己从未在意过的许多清凉的风景,新鲜而有趣,其中蕴含的哲理更是耐人寻味;它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作者那丰富多彩、玲珑剔透的心灵世界。
没有忘记,读芦阳老师的《风景禅》时,心灵是何等振颤!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奇妙的遐想为读者再现了十几年前未有“文明”正式登陆的纯天然的九寨沟那摄人心魄的美,并精妙地揭示了那蕴藏在这天成之美背后深邃的禅机佛理,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浅入深出地感悟不着痕迹的天道流转、感悟名僧神秀的“心如明镜台”。
在遇到九寨的第一池水后,作者描写它的静时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终于明白,清到极处与静到极处其实是同一种境界。这样的清静,这样的幽蓝让人想到遥远的宇宙空间永恒而深邃的静谧,想到千年雪峰下一块蕴着冰精雪魂的冷玉,想到了唐朝僧人神秀的一句偈:心如明镜台。也许只有高僧悟境中的那块明镜才能为之作喻吧。
这样的联想如此悠远,如此形象,让人顿时清静了下来,一种凉凉的、纯纯的圣洁感沁入心田,所有的杂念统统消失。感觉自己不仅见到了那池幽静的碧水,几乎也要被那水之静融化掉了。
那么动到极处的水当是瀑布了。水的静与动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作者这样写到:
站在高处才发现,瀑布的水就来自前面那个清静的潭,一段喧嚣之后,复归入另一个潭。
静极生动,动极生静。老子说:无为,无不为。前面的潭是清净的潜修,后面的瀑当是得道之后无所不能为的洒脱之境。
佛法说:静生慧。前面的潭是盘坐中的静悟,后面的瀑当是彻悟之后百慧顿生、无所挂碍的金刚怒吼,济世度人。
瀑布流去的潭则是更高境界的回归。
非常钦佩老师如泉涌的哲思。当时我就想,面对一片怡人的风景,却能让自己处于辨证和理性的状态,同时又兼具超然的心态,任思绪天马行空,作者一定是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