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止于至善

大学,止于至善

竹矛散文2025-05-14 11:38:39
绵雨霏霏中,我们驱车来到了行程安排中的第三站——白鹿洞书院。庐山志记载:白鹿洞书院,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

绵雨霏霏中,我们驱车来到了行程安排中的第三站——白鹿洞书院。庐山志记载:白鹿洞书院,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
我在书院里静静的行走,雨帘下,是一幕幕历史的陈页。窗棂里,一块块石碑摹刻着当年先贤们的心得。我举了相机欲把过往留驻,及至此刻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电脑上才发现,留在我相机里的是一张白鹿洞书院宗谱,“史可明鉴,谱可知宗”,或许,玄机正在于此?
艺术家们在学院里,不吝笔墨,题字作画,他们的专注与赤诚令我对答案不得而知:文化的熏陶源自对生活、对理学的认可和热爱。
江西财经学院教授蔡厚淳教授应邀来到白鹿洞书院,在明伦堂给我们讲解学院的历史。这里是当年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灌输伦理道德的地方。1928年,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他在《庐山游记》中写道,“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蔡厚淳教授十分赞同胡适的论断。他说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中,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提倡的“往复洁难,其辨愈详,其义愈精。”治学之态度,影响深远。其时,书院生徒之间互相切磋,师生经常质疑问难,是书院师生群居的一种“日课”。遗憾的是朱熹主洞时的讲会究竟怎样,目前已难于考证,但有讲会这一点是有根据的,有诗为证,诗名《白鹿讲会次卜丈韵》:“宫琦芜没几经年,只有寒烟锁涧泉。结崖幸容追旧观,题名未许续遗编。青云白石种同趣,寨月光风更别传。珍重个中无限乐,诸郎莫苦羡腾赛。”
蔡厚淳教授抑扬顿挫的讲述,把我的思绪带向古远。明伦堂外,细雨飘飞,又名紫阳真人的朱熹,轻扫堂前,培土植树,九月重阳,丹桂寄情。如今,两株丹桂已然是参天之势,后人修筑的丹桂亭中,有200多年前的岭南曹秉浚书篆刻在石碑上的“紫阳手植丹桂”见证。
明伦堂前,有书案横陈,一本精致的名册,一支湿润的毛笔,提醒着进出学堂的人们留下笔墨。
穿廊走阁,朱子祠豁然立于我的面前。仰望朱子祠,崇敬之意油然而生。遥想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是年三月,朱熹以秘书郎权知南康军州事的身份赴军就任。他抵南康(治今星子县)后,下车伊始,便接二连三地张榜、行碟,广为询究陶渊明、刘凝之、义门陈氏、白鹿洞学馆等遗事往迹,“以凭稽考,别行措置”。
白鹿洞书院兴复后,朱熹又把《大学》、《中庸》自《礼记》中辑出,与《论语》、《孟子》汇成《四书》,登台讲学,说:“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朱子语类》)。并列“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而“揭之媚间”,“以示学者”,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也就是现在称为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胡适语)《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高高悬挂于堂上的“万世师表”横匾,默默地吐呐着中国上下千年的文化精华。
正巧,手指画大师虞小风先生也来到了朱子祠前,仰望之际,我抓拍下他的虔诚。
在白鹿洞书院,有一处风景是不得遗忘的,那就是“枕流”。出得学院内的独对亭,就到了与学院各个学堂相连的贯道上,贯道侧有溪流相伴,溪流中多有石块。电影《庐山恋》中出现的第一处风景就在这里了。但不知何方人士在溪间石块山个摹刻“枕流”二字,给人们留下诸多想象。
我在棂星门下留影。棂星门是书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门为花岗岩构造,牌坊式,六柱五间,中梁刻有缠杖牡丹图案。牡丹历来被喻为富贵的象征。如此,文星与富贵相连,是否正暗示了“仕而则学优”的文理哲学呢?印证于今,“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最终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地”等等亦莫不如此?
人们穿过棂星门,可见学堂前的水池,古时称为水泮,水泮上的泮桥又名状元桥,人们纷纷在这里留影。
看着这一幕,我感慨万分。古代学院之遗风,在今天固然是被光大弘扬的,高等学府林立,莘莘学子辈出,已是无可非议的了。但仅就文化之深厚、之境界、之品格、之市场仍需尔等思而行之。
《礼记?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彰明自己天赋灵明的德性,通过学习和实践发掘光大个人内在的优良品德;“亲民”,即亲近、爱恤人民,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
朱熹认为,“亲民”即“新民”,也就是使人民除去旧习恶染,不断求取进步。而“止于至善”,朱熹阐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就是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当下盛倡建设和谐社会之时,抚今思古,“大学,止于至善”仍然不失为我们的一种需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