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山、福地,进士之乡
一
我的父母都是生活在旧社会里的人,他们都不识字,所以在我上小学之前他们没有教过我认字,更没有教给我写字,即使我在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让我写出自己的名字时我都不能够,老师便很不平并颇有微词。现在想来,当初老师的微词既没有嘲笑我父母的意思,也没有对我将来学业的担心,只是一种正常的思维习惯和惊异中的一种过分表现而已。
我所生活的村庄很少,和我在1962年同时出生的孩子总共有十个,再加上61年出生的两个大些的孩子,就是我们一年级这个班级,这样我们班就和16人的三年级组成了一个复式班。老师教生字的时候,点、横、竖、撇、捺,等等都是叫学生们喊出来的,所以印象中的一年级还是书声朗朗的。1972年白卷先生张铁生的一夜成名,是我第一次亲身感觉到的全国性的文化革命,也是从这一年起让我对年代有了记忆,朗朗的读书声似乎也是从这一年相行渐远的。
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很不幸的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我都是在我的村庄里上的。而我之所以把这称之为不幸,是因为这期间正是全国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年代,我的村庄是整个胶东半岛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所以还是孩子的我们自然就无法幸免,完完全全被裹卷到了这场运动之中。冬天原本是人们修身养息的时候,也应该是读书最好的时候,可小小年纪的我们整个冬天都不得安闲,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有欢迎外来参观者的任务,数九寒天中长时间的排练和等待对于根本就穿不暖的孩子们来说是残酷的,可是这是命令,你违抗不了。麦假要放两个月,打麦场、拾麦穗;秋假也要放两个月,掰苞米、拦花生。而在上学的时间里,一个周要有一天的时间要去山上劳动,一天里要有一节课的时间去参加劳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个星期天,我们几个小伙伴们正在操场上玩耍的正欢,村干部走了过来把我们好一个训斥,然后让我们挑着水桶到山上去和大人们一起抗旱,欢乐的童年成了没日没夜无休止的劳作,并且就在这种挽着担井挑水的年代里结束了。
二
念书有用吗?识字和不识字又有什么区别?小小年纪的我批过林、批过孔,批过克己复礼。破过四旧、立过四新,粪土过学而优则仕,可什么是学而优则仕当初压根就不明白。好不容易等到了全国教学环境的改变,可福山的教育始终无法在烟台领先,至始至终和长岛捆绑在烟台教学的最末。
一直以来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从小的方面以一个个体来说,为什么我小的时候该好好念书的时候不知道好好去念?从大的方面以一个整体来说,为什么整个福山的教育深度低迷、一蹶不振?孟母三迁的故事我是从小就知道的,可是这个故事我只是掠与表象从来不愿意往深处去思考,更不愿意把自己的母亲拿出来和孟母做一些比较。这里有“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古训在禁锢着自己的思想的原因;也有不愿意担个忤逆不孝的罪名干扰着她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懂得了一个道理:不应该为了隐瞒自己家里的一个小小的过失而耽搁了民众对一个有益于社会的问题的认识,更不应该黑白颠倒、扰乱视听肆意地堆砌着对母亲赞美的词藻。人是要勇于牺牲的,可勇于牺牲的精神不能只限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更应该勇于批判自己的过失好给他人以警示的作用。
写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我的用意是什么了?是的,我就是想说明一个母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的重要。孟母的故事我们暂且放下来不去说道了,就拿文化大家余秋雨来说吧,是他的祖母以她及富韧性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了余秋雨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了一个14岁的少年抵御饥饿的办法是在阳台上大声地朗读英语;是他的母亲以一个文化女性开放的思维奠基了余秋雨未来的基础。我始终认为黑暗中在婆家的祖坟里用毛笔和墨虔诚地去描着先祖的碑文不是每一个儿媳妇所能做得到的,而余秋雨的母亲做到了,她在太阳已经下落到西山后的黑暗中还在坚持地描着,所以我认为今天的余秋雨就应该是她母亲所获得的上苍给她的最好的报答。而我的母亲不识字倒也罢了,这件事只是旧社会贫穷的劳动妇女在她身上的一个缩影,她无力去改变一个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只是可悲的是,贫穷禁锢了她的思想,扼杀了她对未来的遐想,以至于她没有办法去设想孩子的未来,并更好地把握好孩子的现在,所以使得我几次都不想去上学了,因为我没有书包去上学,我几次哭着闹着不去上学只是为了能有个书包,当然最后还是没有。现在不给孩子书包的母亲已经没有了,可是真正地能在人格上给孩子以榜样的母亲又能有几个呢?
小的时候,在我们一次一次地被赶出教室拉到山上去劳动的时候,这应该是愚昧和野蛮对文化的蹂躏;村干部的孩子们或去当兵、或是有了亦工亦农的身份到县城去工作只留下普通百姓的孩子在山上和大人一样艰苦劳动的时候,这又应该是权利对人性的蹂躏。只是这种蹂躏在当时被看得那么正常、那么应该、那么波澜不惊,这可真是一种悲哀,一种奴性的悲哀啊。
三
看看当时全国的教育几近瘫痪,教师队伍又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被打成的右派分子又最多,他们在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着双倍的煎熬,又有谁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对孩子的未来多说一句话呢?所以文化被压榨到了社会最底层被人们所不齿。这里我们可以把视角再推进到中国的远古,焚书坑儒最早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在党朋的对立之中站在了淳子越的对面,他上奏秦始皇要求禁止(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而有敢谈论《诗》、《书》的统统处死,有称赞过去而议论现在政策的一律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的政令。李斯上奏秦始皇,并请求秦始皇下旨追查,最终秦始皇以妖言惑众的罪名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这里我们痛恨秦始皇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李斯这样的乱臣贼子咬牙切齿,其实更多的时候,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